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十三章 大变局(3/5)

撼。

经过一番了解,他才知道,原来秭归正是竹纸和琉璃的发源地。

竹纸和琉璃给大同军带来了无量财富,可是戏志才逛了一遍市场后,和一般人有了不同的发现。

“大同治下不缺铁器,且冶炼技术远超汉室。”

对着店铺里的铁锅和菜刀叮叮当当地敲打了一阵,又经过一番问价,戏志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只是在市场上买卖任何东西,都需要大同户籍。

吃饭。

打尖。

进货。

出货。

凡是种种,都需要。

没有大同户籍,在大同治下几乎寸步难行,除非有人能不吃不喝,不和他人接触。

戏志才无奈,只能先去官府办理户籍,让他欣慰的是,大同人实行双户籍制度,对前来办理户籍的人没有其他要求,也不用撕毁原来的户籍以示身份。

刚开始戏志才还疑惑,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

后来想想,这双户籍制度,几乎针对的都是大同区域外的人。

这些人,就像他,如果办理了户籍,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承认了大同军的统治。

办理户籍后,戏志才第一时间去大同书局购买了《大同字典》。

因为他发现不认识大同治下所谓的简体字,在食府点个饭菜都麻烦。

好在相比于大篆,简体字简单太多。

以戏志才的能力,很快就掌握了。

“好一个简体字。”

饭摊上,戏志才看着年龄不大的小二,熟练地对照墙上报着菜名,再看周边其他人拿着报纸,一边吃饭,一边纵论天下,他不禁对发明了简体字的楚歌多了一些敬佩。

说起报纸,这也是让戏志才心神复杂的东西。

区区几张纸,囊括时政、工商、农事、杂谈、地理、天文、还有等等的民间趣事……

让人惊骇的是,大同军上下对士子在报纸上抨击大同时政不仅不管制,而且还偶有采用之事。

“世事无奇不有。”

在之后,戏志才开始巡江游历,他从秭归出发,一路朝成都进发。

一路上,他看到了大同无处不在的学堂,看到了拥有田产的百姓,自发地挖掘水渠,装备水车。

看到被收缴了田产的世家大族聚集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这些天兴建了多少工厂,招了多少工人,制造了多少东西。

这些世家大族的人并非他想象中被收缴田产后,嫉恨大同军,暗地里串联着使坏。

反而埋怨大同军占据的地方少,不够他们这些世家瓜分市场。

“世家大族的产业比重从田产向工厂变迁。”

对于这种新兴的世家,戏志才还搞不清楚对大同军的统治是好是坏。

可暂时来说,大同军给世家大族指出了一条明路,转移了彼此间的矛盾,使得双方有余地,不用针锋相对。

“且此法让大同军商事繁华,百姓日富。”

在大同治下看到的场景越多,戏志才对楚歌的佩服越甚。

“楚天行。”

戏志才有点迫不及待地想见见这是什么样的人,竟能在短短几年时间,从一介黄巾小兵,发展到如今地步。

只是一路行走,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戏志才只能在成都暂时赚取路费。

他在东市外摆了个摊子,给过路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