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 万事随转烛(2/4)
,去了才知上当。>
这个乡镇企业的格局实在不高,聘请他只为谋求短利,生产的多为一般产品,精品甚少。>
这个时候,他也只能暂时为乡镇企业卖力,盼着能帮助乡镇厂发展壮大,日后重获发挥一身所长的条件。>
但天不遂人愿,乡镇厂不但没有什么雄图大志,而且极不讲交情。>
到了1982 年,就因为仿古瓷市场的低迷,乡镇厂的本厂职工也已经掌握了基本生产技术,刘永清居然被厂方毫不留情的辞退了。>
此时的刘永清,当然悔之晚矣。>
可以说重新归京的他,年岁已大,老无所依。>
而且这个时候,哪怕他再想将独门绝技传留下来,也已经晚了。>
不论是他自己毛遂自荐,还是经友人奔走推荐,都始终无人与之合作。>
要知道,这年头的仿古瓷行情确实不行啊,真东西都没人要,何况仿的。>
所以说,这个年代的京城,并不仅仅是“葡萄常”一家为技艺的传续而烦恼。>
人亡艺绝的情况,也并不比每年世界上灭绝的野生动物要少。>
就像刘永清,他最终也不得不低下高昂了一辈子的脑袋,来做最后的努力。>
只能去求原先就职的京城工艺品厂领导,希望能给他一个开窑传艺的机会。>
什么职称和待遇啊,刘永清都不要,只求能留个名字就行。>
真能让以后厂里的人都知道挂彩工艺的配色之法,是他刘永清传下来的就行啊。>
但可惜的是,哪怕把姿态放的这样低,遭遇冷淡和羞辱仍旧不可避免。>
刘永清自己跑了好几趟,竟然连个能管事儿的人都见不着。>
只能傻乎乎坐冷板凳被厂里那些旧同事们看笑话。>
去的多了,最后竟然连厂门都不得进了。>
连传达室都收到了命令,不许再放他进厂骚扰领导们办公。>
最后刘永清没办法,只能去求了原先工作中有过接触的一位陶瓷专家叶赫民。>
希望能凭借其在业内的身份和影响力,说服厂领导允许他回厂传艺。>
应该说,这刘永清最后的一次尝试倒是对路。>
鉴于叶赫民在行业内是学术专家,京城工艺品厂也不好不给面子,拒之门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于是一个管生产的副厂长终于出面接待了他们,也允许刘永清当面陈述其要求。>
只不过这也仅仅是出于礼貌走个形势而已。>
因为听的时候那个副厂长就明显表达出来不屑与不耐烦。>
如同神游物外一样,一边用指节敲击桌面,桌子底下的脚也在地面上轻踏着。>
而且等到刘永清把所有想说的都说完了,他也老半天没个反应,就这么用指节继续敲着。>
伴随着墙上的挂钟也不快不慢的指针声音——滴,嗒,滴,嗒,滴,嗒……>
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五分钟。八分钟……>
这样的干晾,别说给刘永清心里满不是个滋味。>
就连叶赫民也看不过眼了,不能不主动为刘永清做起了说客。>
“柴厂长啊,咱们也认识十几年了。我打这里刚建厂不久,就来充当顾问,咱们应该算是朋友了吧?那我就有话直说了,刘师傅和厂里的矛盾细节我不清楚。不过这回刘师傅找我来,确实是对他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事方式后悔了。才想着把他的绝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