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十一章 科举改制 武后献策(1/2)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金榜题名,无疑是这个时代读书人最大的梦想。

到了二月,吏部便不断上奏,请示科举相关事宜。

李治最近太过忙碌,一方面是三门峡爆破计划,已到施展阶段。

另一方面,刘仁轨、上官仪等人,请旨整饬吏治,李治也在暗中支持他们,并授意他们从户部开始。

再有,程知节的大军已到凉州,等过沙州,就会与西突厥的境内接壤。

这场等了几个月的战争,也快开打了。

一时间,李治也难以把精力都放在科举上。

原本他想细细考虑科举改革计划,深入了解后,却发现困难重重。

首先,唐朝的科举刚建不久,极不成熟,难度极大,每年只有数十人能考中。

仅凭这几十个人,与门荫入仕的数百权贵相比,不值一提。

况且每年考下来,这数十人之中,也包含大量世家子弟。

世家大族子弟,虽能凭门荫入仕,名额有限,剩下那一部分子弟,也会走科举之路。

这些人拥有的教育资源,远胜寒门平民,天生就拥有极大优势。

再加上权贵对主考官的影响力,导致主考官倾斜权贵子弟。

在如此不公平环境下,能走到最后一步的普通考生,凤毛麟角。

要改变这种局面,纵是皇帝,也非易事。

首先,科举是祖制,长孙无忌等人取消很难,李治想改也不易,必定遭到群臣反对。

不说权贵,就算刘仁轨、李义府等人,也未必会支持他,因为这动的是所有当权者利益。

每年的朝廷官员空缺就那么多,若要增加科举名额,就必须削减门荫入仕人数。

五品以上官员,都能荫补子孙,要想减少荫补数量,他们岂会愿意?

这天上午,李治在甘露殿来回踱步,忽然朝王伏胜道:“伏胜,去把皇后请来。”

不一会,武媚娘来到甘露殿,朝李治见过礼后,柔声道:“大家找妾身过来,可是为科举之事忧心?”

李治拉着她坐下,道:“你最近一直在考虑此事吧?”

武媚娘瞥了他一眼,幽怨道:“妾身确实一直在琢磨此事,想为大家分忧,可又怕大家责怪,不敢多言。”

李治只当没听到后面一句,说道:“你跟朕说说,这次科举怎么改,你可有什么好主意?”

武媚娘正色道:“妾身有三个想法,请大家斧正。”

李治道:“说来听听。”

武媚娘道:“要在每一科增加人数、又或降低录取标准,有违祖制,群臣和宗室必定反对。所以妾以为,可增加考试类别。”

李治沉吟道:“你是想用增加科目的方式,降低难度?”

武媚娘道:“大家圣明。”

科举目前的考试内容有四种,分别是:经帖、墨义、口试和策论,每类两题,加起来共”。

这原本就是唐高宗时期,在科举之中增设的类别,最开始是杂文,唐玄宗时期,名称改为诗文。

正是这项改革,使得高宗以后,唐朝读书人对诗词的兴趣大增。

初唐四杰,便都是在这项改革之后,涌现而出。

话虽如此,武媚娘的提议虽好,阻力却会很大。

通过一项都难,要想三项全部通过,必须采取一些特殊手段。

李治拿出一张纸,将自己的计划在纸上不断推敲演变。

过了许久后,总算有一个模糊计划。

只是要想完善这计划,还缺少很多信息。

李治又想片刻,心想:“我对这时的科举太不熟悉,无法完全认清其弊端,若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