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 session_start(): Unable to clear session lock record in /www/wwwroot/9/www.xbqg25.com/chapter.php on line 3
Warning : session_start(): Failed to read session data: memcached (path: 127.0.0.1:11211) in /www/wwwroot/9/www.xbqg25.com/chapter.php on line 3
简短说下府兵(1/3)_晋末长剑_笔趣阁25
简短说下府兵(1/3)
一、府兵的来历 府兵的雏形出现在北魏后期,真正制度化建立是西魏宇文泰时期。 最开始是鲜卑兵,置24军府,分散于各个地方。另立军籍,郡县不能管,统归中央管辖。 每兵自备弓、刀各一,官府给甲、槊、戈、弩。 因为战争失利,鲜卑兵损耗很厉害,人数不够用了,军队规模上不去,于是“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就是收豪强私兵。 那么,西魏以及后面北周的府兵体系如何维持呢? 首先,“于六户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选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调”。 其次,“兵仗衣?牛驴及糗粮旨蓄,六家共备,抚养训导有如子弟”。 第三,“郡守农隟教试阅”。 六户人家供养一名府兵,府兵本人免赋役,其他人不免。 府兵个人是军籍,其他人是民籍,要交税,即租庸调。 地方太守训练府兵——这个时候制度其实很不成熟,太守居然能管理府兵。 北周具体有多少府兵呢?史书无载。 根据编制而言,有人推测有4.8万府兵,但那是满编的情况下,实际不得而知。 北周之后,隋朝到来。 大体继承了周、齐制度,有所改进,“而特加润饰焉”。 统率机构是十二卫,即左右翊卫、左右屯卫、左右骁骑卫等。 最基层的机构是鹰扬府,有鹰扬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之类的职官。 唐代基本沿袭,鹰扬府改为折冲府,官职名称有变化,机构也有小改动,但本质没有变。 二、府兵的安置 第一大特点是地域性,即都来自本地或相邻地区。 一个折冲府所辖的地域,被称为“地团”,“不因公事,私自出境界者,杖一百”。 唐代折冲府的设置也有地域特点,最多的是关中,占接近一半,其次是起家的河东(非河东郡,而是河东道,大体相当于今山西),再次是河南,其他地方很少。 因为唐朝的政策就是“举关中之兵以临四方”。 在唐朝的信任逻辑中,关内道最可信,其次是河东道,然后是河南道。 河北折冲府非常少,唐朝重点看着河北,河北赋税也是诸道中最重的。 江南开发程度低,折冲府比河北还少。 三、府兵的义务 和平时期主要是宿卫,即轮番值守京城,或屯驻各地,称为“上番”。 战争时期就是出征了。 其编制是步骑混合的部队,大概一支2万人的府兵军队里,有1.4万战兵、6000辅兵。 1.4万战兵中,有1万步兵、4000骑兵。 武器、马匹都要自备,集结路上的粮食也要自备——“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毡帽、毡装、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胃、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人而出给之。” 四、府兵的权利 第一点:田 这个是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毕竟武器铠甲什么的要自己负担。 日常训练也需要粮食、肉奶。 尤其府兵不能只学一种武器,花费更大,不吃肉都负担不起严格的训练。 田地数量不一,因为分散在各地,情况也不同。 在初期的时候,授田一百亩,但免赋税,不过不全免——说实话,比起北朝时,待遇是降低了的,可能因为唐朝有60万府兵,人太多了。 田地之外,朝廷时不时集体赏赐府兵钱财。 地方官府定时慰劳府兵家庭等等。 第二点: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