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13章 人心隔肚皮(1/3)

这些日子,坐镇邺城的皇甫惟明,过得很不舒心。

一方面,他等待河东与关中那边的战争等得心急,生怕基哥突然驾崩,势力被李琩收编,白白捡便宜。

他在出兵与等待之间反复权衡,担心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这种焦急中等待的感觉是痛苦的。

另一方面,皇甫惟明也对贝州、冀州那边的战况感到十分不满。

方重勇一路偏师,纵横河北四五个州,未逢敌手!

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他皇甫惟明是泥巴捏的呢,这点小事都搞不定!

继续拖下去,会动摇麾下将领对自己的信心。

于是皇甫惟明调整部署,调动幽州腹地的兵马东进,堵截银枪孝节军的去路。

又让洺州、定州等地防备河东官军的守军向贝州、德州等地靠拢,以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算将方重勇和银枪孝节军围歼在沧州地界。

为此,皇甫惟明将作战不利的安守忠撤职查办,并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幕府,任命骁将张忠志为讨逆都督府的大都督,总揽围歼银枪孝节军的所有事宜。

说实话,为了一支偏师这般大动干戈,颇有点“不务正业”的意思,某种程度上说,实在是太看得起方重勇了。

按理说,皇甫惟明不该这样的,但是自己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皇甫惟明这么做,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

皇甫惟明麾下众将,分成了很多派系。

幽州藩镇出身的幽州派,平卢藩镇出身的平卢派,人脉在关中的关中派,河北南部各州势力组成冀州派等等。

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单纯的竞争,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合作又争权。

其中只有关中派是皇甫惟明的嫡系和亲信,其他人,都是打着拥戴李琬上位的旗号,奉皇甫惟明为共主而已。

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性,比如说安守忠这个幽州派武将,如果不是他在前线屡战屡败,皇甫惟明根本就找不到借口收拾他。

要维持一张这么复杂而庞大的关系网,平衡好各方利益的分配,皇甫惟明需要绝对的威信,以及统帅大兵团战斗的能力,他必须是最能打的那个人!

起码在外人看来是这样。

如果连河北腹地闹事的一支偏师都搞不定,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当老大?

这是悬在皇甫惟明头上的一把剑,他是不能装聋作哑的。

不得不说,方重勇这一波真是把皇甫惟明给搞破防了。

这天刚刚入夜,皇甫惟明就得到张休带回来的消息:安守忠再次惨败,已经被带到邺城,并在监狱里等待审讯。

这件事在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安守忠既然之前就作战不利,那么再败也实属正常。

不过张忠志送来的战报就比较有意思了,他在信中说银枪孝节军十分强悍,都是从边军中最厉害的锐卒里面选出来的,与之交战试探了一波,对方无不以一打十,非常不好对付。

所以他建议自己这边带着大军跟随其后,再让幽州、定州等地兵马慢慢合拢包围圈。

待四面不值,将来还怎么在战场上做文章?

没想到这一手救了安守忠一命。

皇甫惟明也不是个对待下属苛刻的人,要不然他也没法获得拥戴上位。既然李宝臣说银枪孝节军能打,那安守忠也就情有可原了。

“末将对不住大帅,只是那方清太过狡诈,防不胜防。末将不敌,有负大帅所托,死罪死罪!”

安守忠跪在地上痛哭流涕,拜谢不止。

皇甫惟明连忙将他扶了起来。

“方清如今领兵不多,但他从军经历丰富,曾经大战吐蕃,横扫西域,自然不能将其当做普通人对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