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六章 将大燕当成大唐(1/4)
“前方就是燕人修筑的山海关了!”>
完颜宗翰带着几个亲卫,藏身于山坡后,遥遥眺望远方修筑的雄关。>
燕国修长城的过程,就是不断拓宽边境线的过程,其中辽东地区主要修筑了两座雄关。>
一座名渝关,依渝水而建,源自燕山东麓,水量充沛,水流湍急,隋开皇三年筑,唐为东北军事重镇,辽国时期逐渐荒废,如今重新修筑。>
历史上三百年后,明洪武初徐达、刘伯温复建此关,发现渝水水量减少,水势减缓,已经不再适合作为军事重地,东迁至石河一线,复用渝水关名。>
而后世对于渝关最为熟知的,还是因为这个乃是“山海关”的别名,不过有一说,明朝士大夫多是久居南朝之人,北地生疏,着书时将山海关与渝关混淆,造成后人误会,最后才将错就错。>
现在不必要混淆,渝关就是渝关,而再往东六十里,再建山海关。>
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这个在后世太有名了,“万里明长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吴三桂放了清军入山海关,让天下易主,后世唾骂。>
当然,明末的山海关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成了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守的就是这个点。>
现在燕廷修筑的山海关,则远远达不到那个级别,东路起点也不会止步于此,仅仅是一个确保运粮线的过渡。>
先运粮至山海关,再一路择要害之地修筑堡寨防线,如兴城、锦西至锦州,最后正式入辽东,如此固然费钱费力,但金人骑兵可以袭击的选择就大大降低,不然粮道拉得太长,以轻骑的机动性,就要遭受无休止的袭扰。>
完颜宗翰此时在关外,看得就十分窝火。>
有钱了不起啊,雄关说修就修,堡寨说筑就筑。>
对不起,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自从燕云光复以来,长城就一直在修筑,绵延万里还早,但东北一线已初具规模;>
大名府到燕京的大运河最快疏通,货物南来北往,皇宫紫禁城也正式动工,打磨地基;>
还有即将到来的登基大典……>
一个安定的中原王朝,国力是恐怖的,尤其是统治者并不浪行的情况下。>
所以看到一座又一座雄关拔地而起,不断向着辽东逼近时,连完颜宗翰这位迂回在后方的将领,都感到压力感扑面而来,就更别提前线正在与燕军抗衡的金人了。>
“必须让燕廷生乱,我女真才能吸收汉民,巩固统治,最终取代辽,成为强大的北方雄国!”>
气愤之后,完颜宗翰倒是愈发坚定起完颜杲派给的任务,看着日落西沉,默默等待。>
等到天色完全暗下,敲锣的声音响起,工事停止,完颜宗翰做了个手势,带着麾下亲卫迅速奔出,靠近还未完全修筑完毕的城墙,手足并用,不多时就翻了过去。>
此地同样驻扎有燕军,正在不远处的山海所中,他们忌惮地看了看,特意避开有灯火耀起的地方,由熟知此地的向导带路,在黑暗中飞奔起来。>
目标正是不远处的蕃民村落。>
辽国战乱后,不少人口南逃,燕廷对此来者不拒,不仅是汉民,其他种族照收不误。>
就算是契丹人,都接受过来安置为蕃民,让他们以帮工换取生活必需品,免于北方的兵灾。>
蕃民甘之如饴,也参与到了长城建设之中,否则单靠重犯和匪贼,还真的没那么多人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混进来不少金人谍细,燕廷无法统统审查,便用一个笨办法。>
战争时期,蕃民只允许在边关活动,可互相检举,一旦有发现胡乱走动者,以间谍罪缉捕。>
此举有些类似唐初的政策,玄奘西行时就是被挡在凉州不得外出,最后偷渡出去,难免有误伤。>
但确实极大限制了谍细的活动范围,以致于完颜宗翰必须亲自爬进来,在黑暗中飞奔。>
接下来的几日里,他带着亲卫偷了马匹,心惊胆战地游走在附近的几个村落里,熟悉周遭地形,与谍细分别接头,安排调虎离山之策,对于接下来的行动越来越清晰。>
“那个人,就是任申先!”>
这一日,重新回到山海关建筑地的完颜宗翰,已是蕃民打扮,在干着苦活的同时,终于见到了主要目标。>
那是一队被新押过来的囚犯,其余犯人都是垂头丧气,惴惴不安,唯独一位面容清瘦的书生,哪怕身穿囚服,下巴依旧昂起,不像是一个囚徒,反倒像是一位斗士。>
其他囚犯诧异于这份趾高气昂,山海卫的将士露出愤恨之色,监工的官吏则带着几分闲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崇祯聊天群
绝人强者至尊
汉末天子
非常女主播
和大明星流落荒岛
悦后即焚
不良人之神农不死
无限之地球人的逆袭
特种兵之万物提取系统
无敌从修改功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