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七章 “佐命”出场,雷电相随(1/2)
“砰!>
听着大殿里面的响动,内侍和宫婢吓得屏住呼吸,大气也不敢喘一口。>
都说前朝官家对待宫内人仁慈,尤其宋仁宗,简直平易近人,但那些轶事是真是假,他们并不清楚,倒是亲身体会过这位君上的仁厚,尚且是首次见到他发这么大的怒。>
相比起殿内的下人,明德殿内的气氛,更是令人窒息,除了起居郎由于要记录天子一言一行,还在桉桌前外,一直有赐座的两府六部重臣,都拜倒一地,噤若寒蝉。>
尤其是礼部侍郎韩嘉彦和特意受到召见的四位司长,斗大的汗珠自额头流下,身子都微微颤抖起来。>
李彦沉冷的声音响起:“我一向不喜跪拜,更不喜犯了错就跪拜,是不是你们跪了,就能免罪?”>
群臣跪也不是,起身也不是,只能齐声道:“君上息怒!君上息怒!”>
李彦道:“起来!”>
群臣这才缓缓起身,双手贴身,头微微低垂,准备挨训。>
但李彦并没有直接就山海关外的事情发表意见,反倒是说起了金国的情况:>
“金人至今所辖人口,不足三百万,高丽遗民不服其统治,动乱连连,那完颜阿骨打是有雄心壮志的,不愿穷兵黩武,走休养生息之策,只动用三万精锐。”>
“此前辽阳一战,根据战后尸首判断,折损近万,便是其祖地出兵,完颜阿骨打亲率士卒夺取黄龙府,也是得不偿失。”>
“如今金国唯一的机会,就是辽境的动乱,他们终究曾是辽国之民,天祚帝又是昏聩无道,一旦辽国四分五裂,金国势必能侵吞其国力,得以壮大。”>
“但如何统治,仍旧是难题,而任用汉民官员,无疑是明智之举。”>
“辽国从建国初始,就一直追慕汉化,虽然入主中原的梦想,到辽圣宗时期就已破灭,但从辽太祖到辽兴宗,一百五十年的汉化改革,终究使得辽国成为北方最强的霸主。”>
“辽国的官场,也涌现出大量的汉民身影,他们或出于无奈,被辽兵掳走成为辽人,或是科举无望,仕途受挫,进而投奔北地,出将入相,行卧榻之谋,缱绻王事,终辅臣之托……”>
“这项基本国策,直到辽道宗才被打破,辽道宗过于重视契丹汉人之分,与他之前的辽帝实行完全不同的民族政策,刻意抬升契丹贵族的身份,又过度压榨限制汉民,间接致使辽国今日之祸!”>
“现在金人是在吸取辽国的教训,你们还敢有半分懈怠?”>
众臣聆听,卢俊义、朱武等人自动代入昔日上课的节奏,他们除了臣子外,本来也是学生。>
礼部官员则听得冷汗涔涔,这是上升到国家发展层面了,偏偏说得半点没错。>
金人作为一个本族稀少的国家,必须要学会驾驭其他民族,协助女真人统治,如果士大夫北上,确实是巨大的威胁。>
感到眼光聚集在自己身上,韩嘉彦率先开口道:“君上息怒,此番只是金人掳掠士人,已被我军所阻,贼人所言,只为了挑拨离间,士大夫忠贞气节,绝不会叛国投敌!”>
听到包括任申先在内,被金人掳走的士大夫死伤殆尽,他们第一反应是责问燕军,岂能如此痛下杀手,现在则战战兢兢,只想着如何将这件事揭过去。>
然而李彦一句话就令他无言以对:“任申先刚往山海关服牢役,金人就能掳他,并且点名道姓,如何解释?”>
韩嘉彦目光闪动,这点实在太巧合,任氏子如果真的卖国投金,那就太令人失望了。>
明明小命已经保下,只待牢役服完,未尝没有科举及第的机会,怎能这般短视,行此不忠不义之举?>
当然,无论任申先到底有没有暗通金人,都不能承认。>
因为这位关系到了太多士人的声名,如果任申先定为叛国,那太多人要跟着一起倒霉……>
虽然此次韩氏是站在反对的立场上,但士大夫集团的利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这点必须为大局考虑,就像党争得再厉害,在打压武人这点上,文臣是高度统一的。>
所以韩嘉彦只能为之开脱:“回禀君上,金人轻骑往来,消息灵便,或许正是得知任氏子要往山海关受罚,又见有其他士人出现,才会想出此等毒计!”>
李彦看着他:“韩卿正好说到,我倒是有一疑,不得其解,那些士人去山海关见一囚徒,所为何意?若要感恩宽恕,何不来王宫之前呢?”>
韩嘉彦顿了顿:“君上息怒,他们也是有感于任氏子孝心,才会作此荒唐之举。”>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野果阅读!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yeguoyuedu.】>
李彦声调扬起:“自汉朝以来,我中原王朝向来以孝治天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陆总,太太又拿离婚协议找你签字了
步步惊华:盛宠鬼王妃
魂中簪
大唐从签到玄武门开始
娇玉
特警穿越之最强婢女
豪门黑店
春暖香浓
纵然缘浅,奈何情深
快穿之我的宿主伪白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