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是李元芳(2/3)
1年。>
这一年,大唐皇帝是李治,武媚还在乖乖当皇后。>
这一年,狄仁杰正在太原当法曹,已经干了十几年。>
这位未来的名相,要在基层干满十八年,才能调入长安,担任大理寺丞,厚积薄发,岁断滞狱一万七。>
如此一来,自然谈不上原剧情的展开。>
说实话,李彦也记不得电视剧具体是啥剧情了。>
只记得李元芳疯狂装逼,狄胖胖不断钓鱼,反派实惨……>
现在狄仁杰还是地方的小派出所长,他也没有参军入伍,前路茫茫。>
没了狄阁老的大胖腿抱,那只有自己找机会。>
进入学馆学习,就是一步尝试。>
漫无边际的想了片刻,李彦又灌满了一酒壶酪浆,悠哉悠哉的回到座位上。>
他来得最早,一刻钟后,一个个学子进了学堂,分别找位置坐下,凑在一块三三两两的交谈,也没人理他。>
直到旁边来了人。>
此人曲裾深衣,正装肃然,标准的汉人打扮,但鼻子又高又尖,瞳孔略带浅蓝,显然有胡人血统,只是身材瘦削,垂着头,神情有些自闭。>
“元芳,早啊!”>
他跪坐下来,拿出的文房四宝都是上品,一边研墨,清香散出,提神醒脑,一边问好,眼睛扫过李彦学案上惨不忍睹的学具,则安慰道:“元芳真是风物简朴。”>
李彦笑道:“早,三郎说话好听,真是高情商。”>
这位同窗叫康达,比李彦还小两岁,家中排行第三,性格文静,在班上与他关系最好。>
康达习惯了李彦用词的古怪,但还是一本正经的强调:“我绝非夸谈,元芳为人勤勉,笃静好学,来日会有一番成就的。”>
“哈,承你吉言!”>
李彦叹了口气:“不过我们凉州士子,不比六学二馆,想要高中,很是艰难啊!”>
“我们州县学子,通过州试,获得文解,才能随贡入都,而六学二馆的学子,于本学内考试,就能参加省试……”>
康达闻言深有同感:“如此倒也罢了,更可虑的是,朝中偏厚,咸亨元年五十四位进士,天下各州英才仅得三席!”>
咸亨元年是去年,这一科录取了五十四个进士,这数目跟后世动辄数百没法比,但已经破了纪录。>
隋朝的科举完全是摆设,三年出一个进士,到了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平均每科进士人数在十人左右,最少的一科就录了三个。>
李治继位后,数目略有上升,去年那科正是大唐开国来最多的。>
结果州县学子只有三位得用,其他全是出自六学二馆。>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怎么加入长安的六学二馆呢?>
答:有个好爸爸。>
李彦耸耸肩。>
这就是现实。>
关键是,就算成为进士,也只是获得了选人出身,可能由于家世不好,还是被卡在吏部的铨选上,穷困潦倒。>
想想宋朝考上进士,马上就有榜下捉婿的待遇,比较起来,真的差远了。>
“这就是平民百姓,在唐初学文的窘迫啊!”>
“寒门士子出头?呵呵,寒门也是门!落魄的高门士族,和老百姓有关系吗?”>
“博士到!”>
正巧这时,老师来了。>
在唐宋,把对职业有专门精通的人称为“博士”,如律学博士,算学博士,府学、州学、县学博士等等。>
走进来的这位老师,就是县学博士,教授官。>
博士规行矩步,儒者气象,开始授课:“今日读《通玄经》。”>
《通玄经》是道家典籍,在一众教材里并不算热门,在凉州这里,并不是人人都有。>
康达从书囊里取出课本,李彦则是摊开纸,准备硬抄。>
“圣人天覆地载,日月照临,阴阳和,四时化,怀万物而不同……”>
“此言之意,是圣人效法天之无所不覆,地之厚德载物,日月之无私照耀,四季之更迭变化,胸怀万物而修持自我……”>
博士诵读一遍,立刻讲解,语速很快。>
在一片沙沙声中,众人奋笔疾书,记得很辛苦。>
等到一篇讲完,博士起身检查。>
扫过一张张学案上的字,博士眉头微皱,露出明显的不喜。>
太差了。>
别说少数没有课本的,就连有《通玄经》的学生,解释也抄的磕磕绊绊,跟不上节奏。>
博士不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只认为孺子不可教也。>
直到李彦面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解析太阳开始
星演长生
天蚕九变
我没想当驸马爷
模拟亿万次,我杀穿诸天万界
王妃不做聚宝盆
我的手机有外星游戏
箭芒
临时夫妻
民调局异闻录之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