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谁气谁知道(2/3)
由,频繁的“关心”、“教育”他。>
这绝对是一个相当大的精神负担。>
反正这样处境下,宁卫民是再没办法像过去那样不受瞩目,无所顾忌的去行事了。>
很有点束手束脚的感觉。>
其次,“坛宫”的走红,频繁在媒体上曝光,还引来了许多同行的关注,同样让宁卫民烦不胜烦,不堪其扰。>
像京城许多知名大饭店,就对“坛宫”富丽堂皇,典雅大方,超凡脱俗的室内装饰效果很感兴趣。>
钓鱼台国宾馆,四川饭店,京城饭店,都通过服务局联系“坛宫”。>
他们不但要求派人过来取经,还要让宁卫民给他们介绍工艺品厂家。>
而宁卫民不但要耗费时间、精力作陪,得搭进去几桌酒席。>
更让他不高兴的是,如果让人家照方抓药的学了去,那么“坛宫”独具特色的优势就少了。>
甚至“坛宫”二期的装饰成本,大概都会因为厂家生意多了忙不过来,而有所上涨。>
这无疑是怎么琢磨怎么亏本的事儿。>
可问题是这些饭店哪儿是一般的地方啊?>
都是“央”字头的背景,是万万开罪不起的。>
所以再不情愿,他也只能捏鼻子认了,顶多适度藏私罢了。>
唯一的好处,恐怕也就是能顺便的卖一点料器,谋点私利了。>
但问题是料器的产量不是短时间可以提升的。>
何况最近他还发给了东花市街道生产社生产玻璃酒杯的业务。>
这样一来,所谓的好处,也就不具备什么实际意义了。>
而这仍不是全部。>
更糟糕的是,“坛宫”这面招牌因为受到欧美客人的好评而崛起。>
好像已经让听鹂馆和仿膳饭庄有点紧张,开始眼红了。>
大概也与那两位在“坛宫”开业庆典上自取其辱的代表回去说了些不好的话有关。>
反正最近,京城的报纸上和电视上,总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借着“坛宫”引起的热度,对“宫廷菜”做“专业性”的总结和阐述。>
这些人的口风当然是以推崇两家“老字号”的“满汉全席”为主。>
虽然也认为“坛宫”能恢复一些传统满菜和近乎失传的宫廷细点是为特色,值得称道。>
但本意还是紧抓“坛宫”缺乏“山珍海味”,真正的古董也很少,来做文章。>
大概的意思就是外国人没什么见识,才会对“坛宫”这样把饭庄装饰得不像饭庄,另辟蹊径的后起之秀大加赞扬。>
但听鹂馆和仿膳饭庄永远是老大哥,是永远技高一筹,以纯粹实力取胜的正统大道。>
这些舆论宣传无疑让宁卫民很是困扰。>
反驳吧,好像有点妄自尊大,不愿意接受批评的意思。>
甚至会被业内认为忘恩负义。>
不反驳吧,任其自吹自擂,攻击诋毁,又有点气不过。>
如若毁了好不容易营造的好口碑,岂不冤枉至极?那不前功尽弃了?>
所以为这事儿,宁卫民是左右为难啊,烦恼了不少日子。>
好在请教了师父康术德之后,他算是得了主心骨,一下子就心平气和了。>
“这事儿啊,你完全就是关心则乱,急什么急?照我看啊,你既不能理会,也无需理会……”>
老爷子可谓语出惊人,宁卫民当时一下就愣怔了。>
至于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