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名不虚传(1/4)
宁卫民办事从不耽误工夫。>
才吃过了槐花懒龙,第二天一早,他就又主动邀约天坛园方的几位主要领导,以及乔万林和其顶头上司一起去吃宫廷大菜去了。>
要说起来,从家常饭菜一步就迈到了顶级的山珍海味的水平,这悬殊是有点大。>
而且他抽不冷子就冒出这样一个“实地考察,吃饭取经”的主意。>
对旁人而言也确实有点仓促,让人措手不及。>
毕竟京城人在请客吃饭的事儿上是最在乎礼节礼貌的嘛。>
俗话说,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招呼的只能算是现提搂。>
可问题是,像这样的“紧急公务”,那是宛如二师兄升任“净坛使者”一样的美差啊。>
谁也逃不过这种诱惑,这是人的本性。>
绝没有人不愿意推掉手里的事儿去尽力配合的。>
尤其按照常理来说,哪怕是天坛园方和服务局的干部,也无缘品尝那些常人只得耳闻,贵得要命的东西。>
或者说,他们的职务和级别决定了他们所能参加宴饮的水准,顶多也就是便宜坊、老正兴、都一处、一条龙这样普通馆子范畴而已。>
连萃华楼、丰泽园,和正当红的“聚德全”,都不大有机会能去。>
还真就是多亏宁卫民,以一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姿态,毫不心疼的拿法国人的钱来请客。>
大家才能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共同去领教一下皇上都吃些什么。>
所以还真不打紧。>
只要能体验一下那些被世人口口传颂,似乎最能体现华夏饮食巅峰的山珍海味。>
是没有人会计较这么点礼节上的不恭,而不高兴的。>
反倒都是心甘情愿穿戴体面,恨不得自己“提搂”着自己的脖领子前往。>
甚至都不用提醒,就各自带上了相机胶卷,准备拍些照片带回来作为资料商讨之用。>
就这样,头一天是在颐和园的听鹂馆,第二天是在北海的仿膳。>
大家共同坐于雕梁画栋的精美殿堂中,眼望风光秀丽的湖畔,是放开了裤腰带,甩开了腮帮子的大快朵颐,把酒言欢啊。>
既然有幸参与其中,个个都不惜损耗自己脾胃,是一心为给国家创汇而争做贡献。>
就这两顿饭,也得说真是没白吃!>
那叫一个长见识、开眼界啊。>
什么名人的字画,硬木的家具,精美的食具,华丽的菜色,古装的仕女,周到的服务,官席正宴的排场,以及宫廷御膳各方各面的气派场面。>
这些人可算是明白怎么回事了,说是就此终身难忘都不为过。>
不过反过来也得说,也同样因此,大家精神上受的刺激大了去了。>
每个人回来,都对开办宫廷餐饮这事有点含糊了。>
似乎已经不再那么有信心,认为他们三方合办的饭庄,真能和听鹂馆和北海仿膳有比肩媲美的可能性了。>
没别的,“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
无论是颐和园的听鹂馆还是北海的仿膳,确实名不虚传啊!太让人震撼了!>
先说那听鹂馆吧。>
在去之前,宁卫民和乔万林,一度都曾误认为那儿是清皇室玩儿鸟,逗鹦哥的地方。>
还多亏天坛公园的几位干部讲解告知,他们才知那是过去慈禧太后的戏园子。>
是这老娘们和其宠臣们欣赏音乐和娱乐的重要场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