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二章 放洋血(2/4)

班,就能不断有新鲜玩意瞅,不断得到各色的好东西,

甚至在他自己的办公室里就能随意鉴赏品玩,过得十分的惬意舒心。

可反过来,这孙五福相看东西的水平却低得要命。

几乎是棒槌一个,几近于零。

哪怕宁卫民再用心教,也不是通过拔苗助长的办法,短期内就见到成效的。

这么说吧,孙五福终究是闭眼收东西,是遇见什么划拉什么。

哪怕运气再好,也改变不了收上来没用的物件远远多于好东西客观现实。

实际上,大概的比例平均下来,可以说每收一件像样的东西,就得有那么十五六件没样的。

这些东西攒多了,没处放没处搁的,怎么处理也是个麻烦事儿。

总不能光进不出吧?

扔是肯定不能扔的,就是宁卫民不在乎钱,这事儿也忒造孽了。

可要拿到外面摆地摊售卖,已经有了心理阴影的孙五福是绝对不敢去的。

难道还要宁卫民这个堂堂的大经理自己去摆摊吗?

且不说掉不掉价,他就不可能办出这种想省事,反倒给自己找事的笑话来。

所以说到这点啊,就不得不佩服宁卫民的心计了。

如果说孙五福的优点是诚恳厚道,知恩图报的话。

那么宁卫民的本事就是精打细算,善于谋划。

事实上,早在决定这么干之前,这小子就想好了一个相当巧妙的解决办法了。

非但不吃亏,而且还能一举两得把这种麻烦变成好事,于公于私都有益处。

什么办法呢?

那就是在斋宫干脆再开个商店。

转手就把这些没什么价值的东西,以旅游工艺品的名义,卖给外国人。

要知道,在斋宫对外国人销售工艺品的生意,宁卫民已经操持整整一年了。

由于在语言交流上拥有便利,本身也有远超时代的见解。

对外国人在旅游商品上的好恶,宁卫民比谁都了解,比谁都有发言权。

他就发现吧,其实外国人最愿意购买的东西是有共性的,几乎逃不出四条去。

首先,是简单明了,带有东方美感和异域情调的东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洋人得能看懂,能欣赏的了才行。

其次,是便于携带,最好还有实用性或装饰性的东西。

人家买了得拿家去啊,太重了,太大了都不行。

第三,最好是工艺品而非批量生产的工业制品。

第四,就是物美价廉,不能太贵了。

至于是不是文物,高雅不高雅,是不是赝品,还真的不在大多数的外国人的考虑之列。

道理很简单啊,因为了解共和国人文历史的老外本来就不多。

能有闲钱和雅兴收藏我们古董的就更少了

之所以我们一直都认为外国人爱收藏我们的传统古董,文玩玉器,完全是自以为是的想法。

很可能只是因为国营商店为了创汇任务,他们觉得卖上年头的东西能开高价,又最省事罢了。

甚至就连国营工艺品厂,也被老外表示客气几句的“”误导了。

一直在竭力生产不对口的高档商品。

最后弄得人家洋人不买账,白白费力不讨好。

甚至是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