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新变化(1/5)
京城的社会风貌,其实一直都是在不声不响中发生着有趣的变化。>
尤其是1983年春节过后,有许多与民生有关的新改变,都是可以和1982年能够明显划分区别开的。>
可以说是这一年独有的鲜明标志。>
就比如说京城第一家超市在区开业的事儿。>
三十年后的人们肯定非常清楚,与传统百货商店相比,超市最大的不同就是商品的陈列和销售方法。>
前者把商品摆在柜台上,顾客只能隔着玻璃或橱窗看。>
如果看中了,要通过售货员吧东西拿出来,决定购买后向售货员付款。>
这叫闭架销售。>
而与之相对应,超市采用的是开架销售方式。>
商品都摆在货架上,顾客可以在商品区任意穿行,随心选择。>
看上什么东西合适,直接放在超市提供的篮子里,到出口处再统一结账。>
所以正是因此,当京城出现第一家超市的时候。>
像这种商业模式的店铺还不叫“超市”,而是叫做“自选商场”。>
仅从名字就能直接体现出这种独特的购物模式来。>
但非常可惜的是,由于人们还缺乏对这种商业模式的真正了解,最初的经营手法就是简单的照搬国外。>
因此这家开创了京城先河的超市只能算是“东施效颦”的产物。>
它的缺陷很明显,首先面积只有二百平方米那么大,一次挤进一百个顾客就会转不开身。>
经营的内容也很有限,只出售蔬菜和肉食两种商品。>
关键是价格昂贵,居然比起不远处的菜市场贵不少。>
绝大多数的京城人好奇地进来转一圈,马上就会吐着舌头逃出去了。>
真正的购买者几乎都是外国人。>
但偏偏就连花钱的老外们也在抱怨。>
因为包装袋上只有价格而没有商品名称和质量,以至于他们常常会把鸡肉当成猪肉买走。>
那么很显然,京城的老百姓距离真正能享受到购物自由的生活,还有一段非常漫长的道路要走。>
根本就没法指望这样的店铺来改变京城老百姓的消费习惯。>
与第一家超市不同,另一件更为引人瞩目的新兴事物,在这一年开始实质地影响大部分的百姓生活。>
那就是在房屋上方出现的电视天线。>
由于老百姓买回家的电视机的数目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人,为电视画面质量而烦恼。>
于是户外天线就成了收看电视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
尽管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电视信号的传输主要受地面情况和天气状况的影响,户外天线只能起到心理安慰作用。>
但老百姓们却不可避免地去相信一种他们更愿意相信的说法。>
那就是电视机的信号是有限的,收看电视的人越多,互相受到干扰就越严重。>
就这样,人们开始争前恐后地把捆绑着铜管或铝管的竹竿竖立起来,以“鹤立鸡群”的方式绑在屋脊上,指向天空。>
从此,一旦赶上恶劣天气,电视收看效果不好的时候。>
就总会有人自告奋勇的上房蹬瓦去摆弄这些电视天线,努力把电视天线调整到一个比较好的角度。>
这甚至成了当时值得夸耀,让人高看一眼的特殊技能。>
于是在越来越多的人们不甘落后,前仆后继的效仿下,最终就出现了只有在这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