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引领潮流(2/3)
款式的反传统来带动的。>
比如喇叭裤、蝙蝠衫、牛仔裤,无论色泽、款式、质地,稍微新颖一点。>
只要有人穿戴,便能如旋风一样迅速流行开。>
说白了,人们追求标新立异的特征,实际上还要放在人们盲目随大流之前。>
正是这既矛盾,又互相紧密联系的两点,构成了这年代独有的服装消费特征。>
结果恰恰就因为在市场上独一无二。>
恰恰就因为年轻女性对服装款式是最敏感的群体。>
宁卫民这次做出的两样东西,反而让人眼前一亮,更难以放开手了。>
居然一上市,就成了爆款,拿到货摊上没用多久就销售一空。>
那些年轻的姑娘们,根本抵御不了这样新鲜感的诱惑。>
她们哪怕皱着眉头,也会慷慨解囊。>
一条短裤卖出相当于长裤的钱并不新鲜。>
一个女包也能买出七八块来,甚至可能更高都会有人要。>
因为好些个体户,都在出手最后一件商品时,亲眼目睹了两个姑娘不互相让的争夺战。>
甚至有个女摊主挎在自己身上用来收钞票的包,都被人强行买走了。>
要不是光天化日之下,逼着别人当街脱裤子,实在是不合适。>
这女摊主穿身上的条绒短裤也保不住。>
不用说,起初有些瞧不上这些东西的个体户们,这时候才猛然醒悟,这批货有多对市场的路子。>
于是这帮个体户立马疯狂反扑。>
就像当初拿连衣裙那样,又找回去捧着边大妈,恳请大批量进货了。>
不但库存的上千件货,被他们一扫而空。>
后面那些还在做的,缝纫社是做出多少来,卖出多少。>
由于这帮个体户天天上门紧着来求。>
这次就连秀水街那边,宁卫民也没能偏袒罗广亮,给他们留出多少来。>
当然,批发价也随着这样供不应求的争抢,水涨船高的调整到二十块。>
而再次接近于翻倍的利润,为宁卫民这神一般的操作,做了最强有力的注脚。>
实话实说,宁卫民这两千条短裤看似不少,但扔在四百五十万人口的首都市场,也就是个溅起水花的量。>
要不是这年头信息交流条件不发达。>
服装生产又仍是国营企业垄断。>
个体户还没几个人,能脱离开一车一摊儿,单打独斗的行商层次。>
宁卫民就应该继续买原料,委托个服装厂家替他大批量生产这样的短裤。>
再有十万条,市场消化掉也不成问题。>
而且弄不好还能通过被其他人效仿,形成一种席卷京城,甚至从北及南的流行趋势。>
只可惜,现实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宁卫民也就只能看着这大好机会从眼前溜走,落点蝇头小利了。>
可即便如此,这条短裤也引起了真正时尚潮流引领者的注意。>
非常凑巧的,皮尔·卡顿公司设计部的一个制版师,意外地发现了宁卫民的“作品”。>
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买了一条,带到了公司呈现给了宋华桂。>
随后,这条短裤竟然还被宋华桂邮寄到法国去了。>
更没想到的是,皮尔·卡顿居然大受启发,要根据这种配色方式设计自己的新作品。>
甚至为此,宋华桂还代表大师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