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路(2/3)
主任相信凭着自己情面去帮着问问,多半可以把罗广亮安排到那正红火的集体企业去。>
至于宁卫民的意见是,给公家干除了稳定,就没其他好处了。>
但坏处也是这条,现在调动工作比登天还难,一旦进去了基本就定死那儿了。>
想转正,涨半级工资,都得论资排辈。>
而且官僚做风实在太严重,据外面传言,有个单位科室想买卷手纸恨不得要十八个签字。>
像这样死性的单位,以罗广亮的潮底子很难混好。>
老爷子的意见还是太保守,其实很难实现罗广亮短期就能混出样的愿望。>
而他的意思,想奔好日子去,那还得需要一定灵活性才行。>
所以他想把罗广亮推荐到皮尔·卡顿公司去。>
说只要罗广亮同意,他基本上有把握能给他安排个库管的工作。>
每月至少二百块,还是外汇券。>
但无论康术德和宁卫民都没想到,最终罗广亮琢磨来琢磨去,居然统统谢绝了他们的好意,自主的做出了一个谁都没想到的决定。>
罗广亮说,像自己这号的,名声已经毁了,外人不清楚的情况下,哪儿都嫌弃。>
他是真怕给康术德、宁卫民甚至是他们托的人添麻烦啊。>
所以他要干,就只能自己闯天下,不能端人情的饭碗。>
至于他的具体的想法,是想干点凭力气,靠本事吃饭的事儿,还得本钱少才行。>
说白了,就是他想买辆平板儿三轮,去火车站当“板儿爷”。>
罗广亮还说之所以自己这么想,是有自己成熟考虑的。>
因为自打他回来这几天,几乎天天得上街转悠。>
偏偏恰逢春节,哪儿哪儿不是关着大门,就是人满为患。>
这样一来他白天没地儿去,最后就跑到了火车站里避风,等着天黑。>
结果还就是在火车站,他看见了拉板儿车的人生意特别红火,好多都是私人自己干的。>
除了退休工人来捞外快的,还有就是像他这样的“两劳人员”。>
这样最大的好处是比较自由,挣钱是活的。>
税也不高,每月固定十五块,而且夜里的活儿收入更高。>
他打听了这些之后,琢磨着凭自己的力气,怎么每月也能挣个百八十块的。>
所以早就动了心,就想起个执照去当“骆驼祥子”。>
只是难就难在不知道怎么才能凑出辆旧三轮的钱。>
他还不知道家里肯不肯为自己出。>
还别说,世上的事儿就是这么有意思。>
当康术德和宁卫民还一起为罗广亮前程操心的时候,合着人家早就有了主心骨了。>
而且还必须得说,这主意相当不赖。>
无论是康术德还是宁卫民都很清楚,现在的政策对个体经济相当放松、>
像修车的,修鞋的,补锅的,缝补的,蹬三轮的,经营餐饮的。>
这样的个体户从业人员一直在迅猛增长,甚至倒腾小商品和衣服的人都多了。>
正因为这样,如今社会分配开始出现了脑体倒挂现象。>
据调查,靠脑力劳动者的平均收入六十元左右,要比体力劳动者要低八元。>
罗广亮干这个,确实正当时,风险低,收入高。>
所以俩人都表示支持态度。>
康术德认为罗广亮挺踏实,不好高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