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 放眼长远(1/4)
这个年代在京城投入商海的人,想挣大钱,通常只有三种途径。>
第一是靠关系和背景,搞来市场最紧俏的物资,谈谈笑笑,吃吃喝喝之间,就把批发文拿到手,把钱赚到手。>
第二就是靠眼光好,脑瓜灵,善于钻营和打探分析政策。>
总能提前在踩准政策,在即将热门的领域先走一步,然后等到政策到位时候分一杯羹。>
第三就是靠能吃苦,胆子大,靠着一腔热血闯荡江湖,冒着人身安全的风险,甚至是法律风险,从遥远的地方搞到俏货,违禁品,然后弄回来赚差价的。>
基本上,这就当下京商的生存状态,多以倒买倒卖的投机生意为主,主打的就是一个短平快。>
毕竟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特色。>
现在的京城,能够做到目光放远,愿意稳扎稳打搞实业的人很少。>
这即是因为自古以来,生活在天子脚下的京城人普遍迷信权力,喜欢沾公家的光,走捷径。>
也因为当下大多数经商之人,普遍还没来得及完成原始积累,根本还没到考虑长期发展方向的阶段。>
要知道,真正的大生意那是需要雄厚资本的。>
而交朋友,稳立足,攒库存,扩规模,也都需资本当道。>
如果没有足够的金钱,何谈长远?何谈事业?>
就只能只顾当下,以这种模式来追逐短期的效益。>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不过对于宁卫民这个钱多得已经快要藏不住的异类来说,这些局限就统统不存在了。>
其实他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对民营资本开放的信号罢了。>
现在政策上头给了,终于允许国内的私营企业粉墨登场了,>
那么厚积薄发的宁卫民,自然就迫不及待地指使下属开始跑马圈地,对自己早就看好的产业出手了。>
1988年4月11日,原先隶属于皮尔卡顿公司策划部的顾明海,开着自己的桑塔纳带着两个跟班儿,驱车来到区,最热闹的中关村大街。>
这条京城西北郊不足一千米的马路,不但是中关村的“起点”。>
此时也已经是全国颇有名气的中关村的电子一条街。>
在这里,路边翠茂的枝叶散发着浓浓春意,连空气中都弥散着改革和科技的新鲜味道。>
随着京海、科海、四通、信通等几十家科技企业相继出现,让“两通两海”成为了这个时代,这条大街的特殊符号。>
尤其是一个月之后,中关村将要正式被划归为“京城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这就更预示着,京城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即将迅速扩大,这里会承载更多高新产业的“根据地”。>
只不过目前落户于这条街上的高科技公司,多是以倒卖进口电子元器件为主要业务方向,多大多都是以中间商营业部的形式出现的,而且规模并不大。>
尤其因为销售的产品价格昂贵,每个公司每日来询问的人虽然不少,但每个月不过几万块,十几万元的销售业绩。>
哪怕此时已经大量开始生产自主研发的汉卡,在港城开办了分公司的联想,也依然显得单薄而寒酸。>
总的来说,这条街还是以大集交易的形式出现的。>
由于计算机办公远未到普及的程度,人们的思想意识存在着局限性,而且关键性指导政策尚未出台。>
目前就连这里的从业者,都有很多人,不是很看好自己行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