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十八章 求和(3/4)
年的牵线搭桥下,他决定换一家音像出版社合作,交给了“太平洋唱片”出版发行。>
以此作为对华夏唱片的惩罚,同时也免得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别看闹出了这么一事儿来,生气是生气,麻烦归麻烦,但实打实的也是有些好处的。>
首先就是宁卫民在音像出版业内绝不再是籍籍无名之辈了。>
有华夏唱片道歉这事儿作为前车之鉴,大部分人一旦了解,就不会再把宁卫民当猪宰。>
“太平洋唱片”这家公司就很拎得清。>
虽然在冯朝年介绍下,最初也把小刀磨得飞快,还以为逮住了一头大肥羊能往死了放血。>
甚至他们琢磨的比华夏唱片还美,想要的比华夏唱片还过分。>
居然惦记着只用二十万人民币就能把崔建的音乐专辑从宁卫民手里买断。>
可当他们听说这张专辑完全是在日本制作的,连封面都是日本设计师给制作的,而且还是和松本庆子事务所签约。>
他们就惊呆了,一下就蒸发了全部不切实际的想法。>
不为别的,就因为只有搞音乐发行的专业人士,才懂得国内音乐和外面引进磁带的重大区别。>
想想看,要是一般人,能干出这样手笔的事儿?>
钱不钱的放一边,关键是人家是行家啊,太专业了!>
尤其再进一步得知,宁卫民敢情已经和华夏唱片合作过一次了,这回是因为华夏唱片的贪婪才决定另选别家合作的。>
无论资金、制作、还是市场风险,其实统统不用他们承担。>
他们只需出个版号,就能获得管理费二十万,每盘磁带卖出去还能分五毛。>
那还有什么不乐意的?>
这不就相当于冯朝年往他们手里塞钱吗?>
他们除了联系一下经销渠道,什么风险和压力都没有,就能旱涝保收,怎么都合适啊。>
何况这张专辑明显是野心勃勃,初步发行就打算制作五百万盘。>
保守计算,也能有上百万的利润,弄好了能有小三百万。>
比他们自己发个六十万的专辑还丰厚呢。>
傻子才会往外推!>
但最最关键的是,这张专辑的音乐质量果然是极其的过硬。>
听过了母带后,几乎太平洋唱片的京城分公司,人人敬服,为之热血澎湃。>
他们就发现,无论配乐、编曲还是后期,都属于国内绝对制作不出来的绝对领先水平。>
别看《一无所有》这首歌已经在国内红了,而且这场演出的主办方也把演出中精彩曲目汇总出了磁带,卖得极好。>
但他们录制的音乐,质量是那个跟这个完全没法比。>
哪怕都是一个人唱的,但音色和效果也是天差地别。>
所以双方签合同的时候,太平洋唱片一方对这件事也是相当重视,拿出了最大的诚意。>
哪怕不冲天上掉下来的这笔外财,他们也想认识一下宁卫民这个人。>
每个人都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做出这么大手笔的事儿来。>
居然这么敢想敢干,只身跑到日本制作出一张足有让国内所有热血青年疯狂的音乐专辑来。>
为此,太平洋唱片京城分公司的经理赵长青不但亲自接待宁卫民,而且还让京城分公司的所有下属全部列席。>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反正他们此举比华夏唱片不知高明多少倍。>
不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