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9、江南书院谋杀案(3/6)
/>
“对啊,就是从熟人入手。”赵国志并不否认卢薇薇的看法,也是非常赞同的道:>
“我们当时的调查员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胡海霞的一个熟人身上。”>
“因为当时,也就是案发前,他曾经去拜访过受害人胡海霞,然后就去了京城。”>
“那时候,我们的案件调查,受制于一些刑侦技术的制约,进展很慢。”>
“我们当时许多警员都认为,那个胡海霞的熟人,他就是凶手。”>
“但是很可惜,我们在现场发现的那枚指纹,却与他的并不匹配。”>
“后来迫于无奈,我们只能将那枚指纹样本,送到省厅的指纹鉴别系统进行比对。”>
“但是我们当时都以为,能够依靠这个数据库,与全国的数据库连在一起,但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
“因此,多年来,这枚指纹就一直被存储在省厅的系统中,等待与之匹配的指纹出现,但是其查寻范围也仅限于省内。”>
“太可惜了。”听闻赵国志说辞,顾晨也是连连摇头。>
当年的数据库不完善,的确是事实。>
但顾晨也太想知道后边的进展,于是继续追问赵国志。>
“赵局,那后来呢?”>
“后来?”赵国志表情停滞了一下,这才又道:“后来因为没有匹配的线索,一晃很多年过去了,这也就成了一宗悬案。”>
“难道就一点线索都没有吗?”卢薇薇问,感觉这起案件的确困难。>
毕竟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
就像当年的大街上,监控摄像头也是少之又少。>
各种刑侦技术水平还非常落后,因此想要快速破案,又没有线索做支撑,案件调查会显得非常被动。>
赵国志摇头叹息:“那时候我也很年轻,也很想快点破案,当时我也能感受到秦局的压力。”>
“但是后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有关这一案件的线索,然后我们就会去查询一下相关的信息。”>
“后来我的搭档,也就是负责整个案件调查的秦局,被外调去了京城行政学院学习,这起案件的很多工作,因此就陷入到停滞状态。”>
“而最初参与这一案件调查的人员中,我算是唯一仍然在调查此案的警察了,但所有的线索都没有导致任何结果。”>
“但是几年之后,我记得是一个春天,市局的案件调查组,打电话让我和他们一起再调查这起案件。”>
“因为我对这种案件非常熟悉,我回去重新做了一遍他们已经做过的那些工作。”>
“也就是走访被害人胡海霞的朋友,和在谋杀发生的那天晚上,与她在一起的人,以及她在被害前参加过的一个晚会上的人。”>
“这些人当中,有些人已经去世,也有些已经搬家去了别的省份。”>
“但是现在的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了,是因为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我们在犯罪现场所发现的样本不够好。”>
“因为在当时,凶手在行凶之后,接通了被害人胡海霞床上的电热毯。”>
“而当时胡海霞的尸体,就躺在那张床上,大家当时都认为,在现场发现的精ye中的,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它很可能已经被电热毯破坏。”>
顿了顿,赵国志又道:“但是后来我们才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我们将这份样本拿回去,重新送到实验室,而省厅的实验室,当时又将其送到了合并后的数据库,也就是全国性的数据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