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 session_start(): Unable to clear session lock record in /www/wwwroot/9/www.xbqg25.com/chapter.php on line 3
Warning : session_start(): Failed to read session data: memcached (path: 127.0.0.1:11211) in /www/wwwroot/9/www.xbqg25.com/chapter.php on line 3
第一零六章 寒光闪烁的划时代军事革新(3/4)_乱清_笔趣阁25
第一零六章 寒光闪烁的划时代军事革新(3/4)
挥最大的作战效能,并非普鲁士人军事建设之着力点,可是—— 还是很感慨啊! 卡尔亲王敏锐的意识到,刺刀的位置,自枪口侧上及一侧下移至枪口正下方,貌似并不如何起眼,其实却是一项重大的军事革新,不久的将来,世界各 队,必纷纷跟进—— 万万没有想到啊,这项划时代的军事革新,居然出自中国人之手! 哎,你,我怎么就从来没往这上头想呢? 明明已经出现了“军刀式刺刀”,为什么还是照着“套筒式刺刀”的路数,将之置于枪口一侧呢? 根本就没有去想过,可不可以想个法子,将刺刀装在枪口正下方? 好像,刺刀装在枪口一侧,是自古以来……呃,天经地义的? 唉,两百年过去了,我们都忘记了,刺刀是怎么来的?它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又是什么? 惯性的力量,竟然如此强大! 惯性的力量确实强大,卡尔亲王不晓得,在另一个时空,在“军刀式刺刀”出现了半个世纪后,“套筒式刺刀”依旧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在某些国家的军队中——譬如沙俄,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套筒式刺刀”都大行其道。 至于“突刺”这个动作,出现的更晚,一直到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才由日本人发明出来,并加以定型,日本的“皇军”也成了全世界最注重拼刺刀的一支军队。 原因呢,并不是日本人特别喜爱冷兵器什么的,而是日本太穷了,工业能力有限,不比欧美强国,没那么多钢铁、火药可砸,不得不在冷兵器上下功夫。 至于普鲁士——一完成工业革命,军队就走上了火力至上的“重金属”道路,直到希特勒挂掉了,德 队也没有真正重视过拼刺刀这回事。 相对于二十世纪的日本,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更加是穷逼一枚,所以,关公卓凡要大力发展拼刺技术。 于是,本时空,这套玩意儿,就提前面世了——提前了整整七十年。 这个时代的战争,火力投送的距离和密度,都还有限,因此,拼刺刀具有极高的实战价值,甚至扮演着“最后一击”的角色——许多战斗,哪怕对阵双方实力悬殊,优劣之势已十分明显了,但不决以白刃,亦不能言最后之胜利。 两次鸦片战争,许多时候,英、法军队,攻入中 队的阵地、炮台之后,都是靠刺刀,驱散和消灭顽抗的守军。 农业社会的军队,最爱幻想“洋夷徒恃火器之利,不善肉搏,若短兵相接,吾必痛灭之”,等到真的和受过严格训练的近现代军队的刺刀碰上了,才知道自个儿的长矛大刀片子根本不好用,要么被人家一个个捅倒,要么一哄而散。 “拼刺演练”的最后一个动作,在实战中是绝不会出现的——耍枪花。 这个旋转枪身的花式动作,一般只会出现在礼兵表演里面,不过,“特种合成营”耍枪花,可不仅是为了增加演练的观赏性,而是用来训练士兵掌控枪支的能力——白刃格斗的时候,敌我枪支彼此剧烈碰撞,难免把握不定,甚至脱手,经过这种训练,就能够迅速重新掌握枪支,抢得先手。 这个动作看起来花哨,其实并不复杂,只要协调能力过得去,略略花些功夫,就能大致掌握,并不会挤占其他更重要的科目的训练时间。 大校场内,六百支步枪风车般转动,六百把刺刀在空中划出六百个飞速旋转的闪亮圆孤,异常壮观。 最后,六百名士兵齐齐一声大喝,满场飞速旋转的弧光,倏然消散,止于胸前,恢复了最开始的“起手式”—— 单手拄枪变双手持枪,平端枪身,枪口前指,略略上斜,枪托贴于右腰;双脚分开——右脚不动,左脚斜斜跨上半步,同时,微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