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二章 天地回响,一发千钧(2/3)
清楚楚,前一步、后一步的间隔,又不差分毫,同时,还伴有隐约的回响,于是,这一的一支队伍,便隐隐然有千军万马之威了!
腓特烈王储、卡尔亲王心跳之余,都转着相同的念头:轩军师法美军,但美军步操,绝对没有“正步”一,则此“正步”,岂非……只能是师法我普鲁士了?
这是怎么回事儿?
嗯……中国的海军,倒不是师法美军,而是师法英军,可是,参加受阅的部队,应该都是陆军,没有海军——
再者了,即便英军,也没有“正步”一啊!
难道——以美为师的中国国防军,改为了……以普为师?
如是,这个结盟的诚意,可就……“诚”的不能再“诚”了!
可是,俺们一个军事顾问也没有向中国派过啊?
中国……也从来没有向俺们提过类似的要求啊?
又或者,这个“正步”,仅仅是主人对客人的“致意”?
不对!
腓特烈王储、卡尔亲王何等眼力?这一队军士的“正步”的水准,实不在普鲁士近卫军仪仗队之下,绝非三几个月功夫就可以练的出来,非经年累月不能为的——怪了!
另有一样物事,也吸引了腓特烈王储、卡尔亲王的注意力:这一队军士手中的步枪,都上了刺刀,不过,刺刀的形状,颇异于欧洲军队,还有,刺刀居然是装在枪口正下方的——这可就又奇怪了!
彼时,欧洲军队使用的刺刀,处于主流地位的,依旧是“套管式刺刀”——这种刺刀,其实不能算“刀”,而是一支有着锐利尖端的细长的铁棒,铁棒的另一端,有一个套管,可以将“刺刀”紧紧的套在枪口上。
这种刺刀,叫做“枪刺”,更加合适些。
为了不影响瞄准以及装药,“套管式刺刀”一般是装在枪口的一侧或者斜上方,从没有装在枪口正上方的——后世的许多人,都有彼时的刺刀居于枪口上方的错觉,不好意思——您纯属看花眼了。
这种刺刀,更没有装在枪口正下方的——枪口下要插通条,通条的长度,长于枪管,插进枪身之后,留在外面的部分,几同枪口平齐,根本没有“套管”的位置。
前膛枪让位于后膛枪,不再从枪口填装弹药了,但通条并没有跟着前膛枪一起退休,彼时的弹药之药,还是黑火药,烧并不如何充分,还不能跟后来的无烟火药相提并论,因此,对后膛枪来,通条虽然已经没有了填装弹药的功能,但是,还得靠它舒筋活络、清肠通便什么的。
“套管式刺刀”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多少技术含量,其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发明,要知道,在此之前,所谓“刺刀”,可是直接插在枪管里的呢——就是一支两边开刃的矛头,以一支长长的锥形木柄,插入枪口,谓之“插塞式刺刀”。
“插塞式刺刀”之弊端,是一目了然的——插上刺刀之后,就不要指望再次开枪了。
而且,这个“插塞式刺刀”,或者不大牢靠——格斗的时候,“刺刀”松松垮垮、摇摇晃晃、甚至自顾自的从枪口中掉了出来,都不要太常见;或者太过牢靠——打完了仗,怎么使劲儿,都拔不出来。
“套管式”刺刀的发明,不但大大提升了作战效率,更彻底的将长矛从兵备中淘汰出去,将长矛兵变成了一个“消失的兵种”。
时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今日,出现了一种新式的刺刀——其实是一把真正的军刀,只是刀格——即护手——以及刀柄,都经过了特殊的设计:刀格的一边做成一个铁环,可以套在枪口之上;同时,刀柄上开一细槽,可以卡在枪口一侧的金属凸起上。
这种刺刀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安装、拆卸,都十分方便;第二,装了上去是刺刀,拆了下来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