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九一章 读书人的侠肝义胆(2/3)
卖了胡不凡。”杜辅公冷笑道:“欧阳私下里早就与我说过,胡不凡为人太过狂傲,而郎毋虚两面三刀,他就是担心有朝一日郎毋虚会在胡不凡背后捅上一刀。只是那时胡不凡对郎毋虚十分信任,反倒是因为欧阳数次在户部反驳胡不凡的举措,所以胡不凡对欧阳却并无什么好感。”
楚欢皱起眉头来。
“胡不凡和欧阳都是安邑人,与黄矩是同乡。”杜辅公叹道:“当年欧阳与我在安邑同门,他那时候就是锋芒毕露,黄矩那时得到皇帝的信任,提拔了许多安邑人入朝为官,欧阳在安邑名气不小,黄矩派人请他入朝为官,其实就是要让欧阳拜入他的门下,成为他在朝中的棋子。”
楚欢微微颔首,他知道欧阳志似乎是安国公的人,却不知道欧阳志也是安邑人,更想不到杜辅公与欧阳志同为安邑人。
如此看来,当年安国公在大秦帝国确实是呼风唤雨,门下如云。
“大秦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才德之士本该为国出一份力。”杜辅公缓缓道:“欧阳得到安国公的邀请,自然是兴奋无比,只是他却看不清,那时候朝中的开国元勋已经是各立山头,帝国看似前途光明,实际上暗流涌动,在帝国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帝国元勋之间的权势之争便已经开始。他接受黄矩的邀请,也就势必成为黄矩党羽的一员,必将不可避免地卷入帝国的党争。”
楚欢皱眉道:“先生倒是看的清楚。”
“只要不是瞎子,就该看的清楚。”杜辅公苦笑道:“我多次劝说他,他若是在想为官,倒不如参加科考,以他的能力,即使没有黄矩的举荐,也能够为国效力,远离京城,在地方上谋一份差事,只要用心,也未必不能为百姓做些事情。虽然地方上也不会少了争权夺利之事,但是相比起京城的大风大浪,地方上的风浪总是要小一些。”
“看来欧阳大人并没有听从先生的劝告。”
“人各有志,他既然要入京,我总不能阻拦他的前程。”杜甫公道:“而且那时候黄矩在朝中的位置极为稳固,手掌天下钱粮,朝中还真是没有几个人能是他的对手。”
“欧阳大人入京,先生也跟随来了?”楚欢问道。
杜辅公摇摇头,道:“我入京,那是他入京数年之后的事情。他得到黄矩的举荐,背靠黄矩这棵大树,在朝中倒也是官路亨通,一步步进了户部,更是担任了仓部主事的要职。他曾多次写信让我入京,却都被我谢绝……直到后来我在安邑惹下了官司,几乎要家破人亡,是他大力周旋,动用了关系,花费了不少的一银钱,这才让我一家转危为安。我欠他一个大大的人情,若不是他,这条性命早在多年前就已经不存在。”
楚欢明白什么,问道:“先生欠了欧阳大人这一笔人情,所以想要偿还?”
“不错,活在这世间,最不能欠下的就是人情债。”杜辅公叹道:“我既然欠了他的,也就要偿还于他。后来他再次邀请我入京,我没有拒绝,离开家人,只身来到京城。”
楚欢问道:“欧阳大人保荐了先生?”
杜辅公摇摇头,“见到他后,我提出的第一个条件,便是绝不为官,只答应跟在他身边,作为他的幕僚,帮他处理一些杂务。”
楚欢道:“欧阳大人才干出众,先生既与他同门,自然也是满腹才学,不在朝中为官,也是可惜了。”
杜辅公冷笑道:“欧阳倒是在朝中为官,将自己的才华报效于帝国,到头来又是怎样一番光景?”
楚欢皱起眉头,有些黯然。
“郎毋虚出卖了胡不凡,牵连了欧阳,黄矩的政敌抓到如此机会,岂会放过?”杜辅公眼眸子显出森然之色,“只可惜欧阳虽然出自黄矩门下,但是平日里却是一心为国办差,谨小慎微,并不想太多牵扯进朝中党政,到头来却还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